元宵节是我国阴历的重要节日,也是新年年俗中的最终一个严重季节。依据《说文解字》的解读,“元”为开端,“宵”为夜晚。元宵节自汉代太初历法拟定并颁行以来,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前史。
近来,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刘建华承受九派新闻采访时,介绍了元宵节的来源与前史、传统风俗和文明内在。
刘建华指出,元宵节的一大特点是“以闹为主”,活动方法丰厚多样,包含男女老少出门赏月、放焰火、赏花灯、猜灯谜、舞龙、舞狮、舞龙灯、踩高跷、社火扮演等。它不只是我国人真实意义上的“狂欢节”,还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年的祈愿。
其间,元宵节最热烈的风俗莫过于“赏灯”。刘建华介绍,历代元宵节都有赏灯的风俗,因而这一天也被称为“灯节”。“其时,国内比较有必定的影响力的灯展包含北京的北海公园元宵灯展、四川自贡灯展、哈尔滨冰灯节,以及福建莆田的元宵节等”。
而赏灯夜这一场景也成为文人墨客宠爱的体裁。例如,欧阳修的“上一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,以及辛弃疾的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光阑珊处”,都是对元宵节夜晚情形的描绘。
元宵节不只有精彩纷呈的节目,还有吃元宵(汤圆)的风俗。刘建华介绍,这一风俗来源较早,可以追溯到宋代。其时,元宵被称为“浮元子”,生意人还美其名曰“元宝”,涵义团圆和圆满。风趣的是,元宵节这天,我国南北方的人们在称号和制造方法上有所不同。
北方人常称“吃元宵”,而南边人则多称“吃汤圆”,两者的制造流程与工艺和口感有明显差异。北方的元宵是“滚”出来的。先将馅料切成小块,蘸水后放入糯米粉中重复翻滚,使其逐步裹上糯米粉,构成圆球。而南边的汤圆是“包”出来的,类似于包饺子。将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,揪成小块后包入馅料,再搓成圆形。汤圆的外皮润滑细腻,口感软糯。
“但无论是元宵仍是汤圆,它们都标志着团圆和圆满,涵义着全家人团团圆圆、友善夸姣。”刘建华说。
元宵节不只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区域盛行,也在海外华人聚居区遭到分外的注重。一起,2008年6月7日,国务院批准将元宵节(永昌县卍字灯俗)、元宵节(闽西客家元宵节庆)、元宵节(马尾·马祖元宵节俗)等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,它们承载着不一样的区域的特征与文明内在,展现出元宵节丰厚多样的风俗魅力。
近年来,元宵节也承载了更为丰厚的情感和夸姣的愿景。在我国的民间传统文明中,一年一度的新年往往从小年当天敞开,通过一连串的热烈的庆祝活动,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正式落下帷幕。正如俗语所说:“元宵过完,年才算过完。”
“在我眼中,元宵节是新年假期里极为要害的一天。年过完了,全部回归正常。该上班的收心去上班,该上学的收心去学习,打工的人也连续出门打工。它用热烈的焰火和团圆的气氛,向人们传递着日子的道理:人这一年,应当张弛有度,既要在斗争的征途中竭尽全力,也要懂得在恰当的时分停下脚步,放松身心。而元宵节给予的这份放松,恰恰是咱们在新的一年里,可以精神饱满、聚精会神投入作业与学习的动力源泉。”刘建华说。